华夏真相集_第七十集 中岳剑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集 中岳剑宗 (第3/4页)

与萧锋见礼,笑道:贫道魏国李冲,早知殿下近日必至,因些小俗务入山,未能远出相迎,请殿下恕罪,得罪不浅。

    萧锋还礼,连称不敢,二人叙坐。萧锋心中犹疑,试探问道:我闻魏国有个李冲,字思顺,乃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官拜北魏中书令、散骑常侍,封顺阳侯,可与道长本家?

    李冲大笑道:大王倒是博闻。只某便是,不过复阴还阳,死而复生,今乃鬼谷门弟子李冲,忝为敝派第三十五代掌门。殿下来此,可是为了求见达摩法师?

    画外音:此人正是前番以鬼谷门绝技诈死离朝,退隐山林之顺阳侯李冲。隐居此处已近三年,雇巧匠筑此精舍,钻研道术兵法,并与达摩法师印证佛道法旨,便如闲云野鹤。因前日与达摩闲论,说起南齐江夏王萧冲反出建康,必来嵩山;而此处精舍乃上山必经之路,故命童儿迎候。此便是童儿一见之下,便道出萧锋来历前因后果。

    萧锋闻听李冲来历,不由心内吃了一惊,因皆为本国贵胄出身,又都不见容于朝廷皇帝而归隐江湖,遂顿起惺惺相惜之情,急离座重新见礼,好生结纳。

    两人叙坐,先说些枪棒武艺,再聊些军阵兵法,越发觉得投机,谈得入巷。

    过不一刻,灶中野雉已熟,童儿便端上酒馔,伺候二人吃酒闲话。

    李冲说道:我听达摩法师曾详说殿下情状,故神交已久,不必虚话客套。敢问殿下,可是前来拜会法师,欲求其指点迷津?

    萧锋答道:然也。道长所说一些不差。

    李冲:我刚从山上下来,达摩法师言道,殿下所学龙爪手已是世间武学顶峰,更无有过者。法师今欲精研修身养性之术,名曰易筋经,期以九年可成,需面壁静思,不能再见尘世之人。故特嘱我守此上山之路,替他护法,拒门杜客。殿下便是上去,亦是徒劳。

    萧锋怅然若失:今我无家可归,且已打发萧恩西去,如此奈何?

    李冲笑道:达摩法师之术乃遁世之学,除武功一道,其他亦不适合殿下,复有何憾?以殿下天姿报负,当另开一片天地,扶佐明主以平天下,解民倒悬。我有鬼谷之术,昔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张子房、诸葛孔明、王景略皆借此成就不世之功,殿下岂有意乎?

    萧锋大喜:某向闻鬼谷仙术奇能,从未见之。道长可否显示一二,令某瞻拜一番?

    李冲:若论武功,殿下降龙十八掌出自我门,龙爪手亦佛门绝学,自不必说。鬼谷门兵法战阵,治国方略,亦非一日之功,不能遽尔言之。诸葛武侯所遗八阵之图,公可试之。

    说罢离座起身,引萧锋至于院中,指着石桌、石椅上一个木匣道:鬼谷门所有绝学,皆在此匣中。若殿下能不借外力而徒手将其取之,则皆归于殿下。

    萧锋笑道:此有何难!莫非道长欲以弓弩或以剑术阻我?

    李冲答道:非也。此院中只我与童儿,还有便是这个石阵,并无别人,更无埋伏。殿下能出入石阵,将木匣拿到,便归殿下,绝不食言。

    萧锋谓其小视自己,有些懊恼,长身便出,向那石桌走去。说也奇怪,明明只有十丈远近,只需绕过三五块大石便可达到,但却七扭八拐,复又回至堂前,只是走不近石桌。

    正在窘迫万端,无可奈何之际,却见人影一闪,那童儿翩然入院,七扭八拐走近石桌,拿起木匣回至厅堂,交到李冲手中。

    萧锋面含愧色,倒退出阵,向李冲拱手作揖,便要告辞。

    李冲上前扯住,施礼道:殿下休怪。此乃上代仙师所创八阵法,若不习阵图,凡世间无人能破,殿下又何必自愧?殿下虽未取到木匣,但出入此阵自如,并未被困于其中,亦乃大有仙缘,非比寻常。贫道既已遁世,此匣中经书及令牌便无用处,需寻宿命之主。殿下便如此负气而走,岂不辜负达摩法师以神功相授,天下苍生及五胡黎民之望?

    萧锋被李冲数语点醒,不由大悟,乃再拜受匣,在精舍中盘桓半载,其后乃去。

    画外音:萧锋回至建康,本欲推倒萧鸾自立,不料朝局变幻,此时皇帝已换了族叔萧衍。萧锋知道萧衍学富五车,韬略见识远出己上,武功又高,遂息争位之念,反将五胡令牌授之,然后在一个风雨如晦之日,匹马西去,止于华山,开创西岳剑派,便为华山派鼻祖。

    李冲尽将胸中所学授予萧锋,亦便完全放下心事,遂大开山门授徒,选骨骼清奇及悟性高绝寒门子弟,因才施教,分别授以武功兵法,开创嵩山道门一派。因门下弟子皆擅用阔刃长剑,江湖上又称之为嵩山中岳剑宗;李冲自此号称冲灵道人,便为中岳剑宗之祖。

    白云苍狗,日月如梭。山中花开花落几番,数年弹指而过。

    冲灵道人算计达摩法师即将出关,乃上山叩请开关,印证法术禅机。刚到少林寺山门之外,时近午时,忽听一声清啸渡林而出,穿云直上,直如龙吟,远近数十里皆闻

    接着寺中钟鼓齐鸣,梵唱大起,天边出现龙挂,晴空如洗。

    冲灵道人大喜,加快脚步,高声叫道:恭喜祖师,顿悟成佛,易筋经功法亦告大成!

    话音未落,林中清啸化作长笑,满心欢喜及慈悲之情,尽皆蕴含于这长笑之中。

    镜头闪回,叙述达摩祖师来历。

    字幕: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佛教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

    菩提达摩生于南天竺,刹帝利种姓,传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从般若多罗大师学习佛道。

    般若多罗知其前世因缘,便道:你对于法道已经博通。博通意谓达摩,你应叫达摩。

    菩提多罗大喜,于是改叫菩提达摩。

    师父又谓:你虽得佛法,但不可远游。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可到震旦,广传佛教妙法,接续印度佛根。彼时震旦国家有难,水中花布,待你铺降。你去彼国,休驻南方,彼南人崇尚功业,不见佛理。便至其南方,也不要久留。

    达摩:请师父开示。

    大师:谶语云: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

    达摩:此后如何?

    大师:此后一百五十年,又有灾难。谶语云: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达摩:此后又如何?

    大师:大二百二十年后,会见林中有一个人证得道果。谶语云: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达摩:天道幽远,谶语难解,还请师父开示。

    大师:这几句谶语,皆是预言佛教在震旦发展兴衰,你须谨记,休要轻忽。

    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近四十年,精研佛教义理,从不懈怠。禅宗在印度传播由来已久,至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

    尊者游历天竺诸国,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至菩提达摩拜于门下,发愿要统一佛法,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尊者由此达成心愿,就此灭寂。

    达摩继承师父衣钵,便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光大禅宗,十数年间收徒无数,使禅宗教化大行。因闻自己亲侄南天竺异见王在国内禁佛,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

    波罗提不辱师命,向异见王细言禅宗妙法,使其反成为虔诚佛教徒。

    时有法师佛大胜多,将其徒众分为六宗: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

    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