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_第一章 一把精神随厚土 满怀志气付穷年(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一把精神随厚土 满怀志气付穷年(下) (第5/5页)


    “不用解释,你愿意顶着日头爬山,谁也管不着。”

    高志山兄弟俩才十七岁,哪里吃过这种苦,能顶着太阳上山就已经算得上勤快人了,想让他们跟大人一样,挑着两桶几十斤重的水上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王万全家二亩半麦地,高志腾家一亩麦地,就这么慢慢挑着水,一点点种上了苞米。当最后一块麦地种上苞米时,前几天种上的苞米已经出苗了,为了不让幼苗旱死,还要继续担水,浇灌这些幼苗。高志腾受不了这个苦,早就撂了挑子,干起了他喜欢的小买卖。每天到饮料厂批发一箱冰棍、汽水,绑在自行车后座上,走村串冈地叫卖,渴了就喝一瓶汽水,累了找个树荫休息一会儿。

    在汗水的浇灌下,山坡上的苞米苗艰难地生长着,身躯已经伸展开来,抽出了几片叶子,绿油油的,给焦枯的大山增添了一丝生气。

    随着干旱的深入,加上庄稼人的无尽索取,八里河终于干涸了,裸露着白花花的河床,鸭鹅们聚集在河边的柳树下,绝望地鸣叫着。水库的水位也快速下降着,水面越来越小,乌黑的淤泥裸露在刺眼的阳光下,令人心惊rou跳。可是只要不下雨,抗旱活动就会一直持续。

    刺槐坡上,何田田耐心地给苞米浇着水,说:“如果能活下来,到了秋天,还能收个苞米棒子。”王万全抹一把汗水,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说:“光靠这么浇水不行,还要下一场雨。”

    雨,一个多么平常的字眼,可是这平平常常的字却把整个艾茶山都逼疯了,不仅人类等着下雨,山里的动物、植物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雨水的滋润。“雨!雨!雨!”农民们一边挑着水,一边望着天,谈论着什么时候能下雨。哪怕天边飘过一丝云彩,都能引起无尽的遐想。可是,他们没有等来及时雨,却等来了一个巨大的噩耗。

    这天早晨,当村民们挑着水桶来到红卫水库时,惊恐地发现水库干涸了,偌大的水库只剩下一丛丛芦苇在岸边摇曳。站在土坝上,看着裸露着黑色淤泥的水库,很多村民忍不住放声痛哭——水库干涸,他们仅有的一点希望也要破灭了。

    红卫水库兴建于1967年,当时国家正号召“农业学大寨”,作为“农业的命脉”,水利建设在农村开展得如火如荼。艾茶山也响应国家号召,依托河沟山谷,兴建了不少土坝小水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红卫水库是桃树夼村的命根子,二十年来一直绿水荡漾,像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大山里,从来没有干涸过,而今天,这一汪滋润了桃树夼村二十年的绿水,在肆虐的旱灾下,流尽了最后一滴水,变成了一个惨淡凄凉的黑窟窿。村民无助地匍匐在她身边哭泣,鸟儿惊惶地围绕在她身边哀鸣,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艾茶山却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此时,流尽了最后一滴水的水库就像一个失去了气血和乳汁的母亲,无力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她为不能哺育自己的孩子而愧疚,为挣扎在灾难中的孩子而痛苦;流尽了最后一滴水的水库像一个巨大的伤疤,深深地雕刻在大山里,诉说着岁月的艰辛,见证着大山的苦难。

    没有了水的滋润,仅仅两天时间,塂地的苞米叶子就卷在了一起,蒙上了一层瘆人的灰白色;几天后便完全抽干了,看起来还泛着一些绿色,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水分,失去了生命活力。半个月来,乡亲们肩扛手提,把一桶桶饱含希望的生命之水运到山上,浇灌着干渴的土地,一点点把苞米种上,一点点哺育着弱小的幼苗,一点点看着幼苗长大;只要有水,这些苞米苗就能顽强地活下去,只要下一场够雨,她们就能结出硕果。可是无情的旱灾把大山里的最后一滴水都熬干了,也把庄稼人最后的希望磨灭了,半个月来的辛苦都付诸东流。

    艾茶山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过两年时间,第一年比较混乱,生产的粮食上交国家和集体后,乡亲们甚至还不够吃;去年情况才开始好转,集体按照耕地等级收取一定的费用,没有其它杂费,乡亲们总算是吃上了饱饭,有了一点余粮。刚觉得日子有了些盼头,今年又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夏粮已经减产一半,秋粮面临绝收。各家各户的余粮根本就不能坚持一年,接下来的日子必须节衣缩食,吃糠咽菜。

    刺槐坡上,王大富轮着镢头,疯狂地刨着干巴巴的土壤,一直刨到了下面的岩石层,都没有看到一丝湿气;尘土飞扬中,他绝望地怒吼一声,一屁股跌坐在guntang的地头上,望着满山焦枯的苞米苗,心里满是不甘和痛苦。他家本来就穷,人口又多,碰到今年这样的自然灾害,情况就更糟了,塂地苞米绝收,今年冬天就有可能断粮。可是弟弟meimei们还在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跟不上,肯定会影响发育,影响学习。可是在天灾面前,又有什么办法呢?

    王大富把头埋在膝盖上,大滴大滴的泪水淌下,浇到干枯的地面上,砸起一阵轻微的烟尘。看着腿上那件满是补丁的粗布裤,看着脚上那双露着脚趾的解放鞋,他突然有些愤恨,恨自己无能,不能让家里人过上温饱的生活;恨老天不公,让庄稼人受这么多苦。

    “因为我是庄稼人,所以家里才穷,如果我是公家人,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吃到商品粮,父母还用在山上受苦吗?弟弟meimei还用忍饥挨饿吗?”

    一个念头在王大富心中升起:“进城,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进城。”只有进城工作,才能摆脱贫穷,给自己、给家庭带来希望。三年前,他初中毕业时,曾天真地想,他回村参加劳动,家里多一个壮劳力,生活条件就一定会改善;整整三年,他泡在山上,从一个文弱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耕耙种锄,庄稼地里的活计样样精通,看到他在山上劳动,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还不到二十岁,他就能跟父母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担。可是不管他如何辛勤劳动,庄稼地里的收入始终是那样的微薄,年复一年,家庭也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窘境,外债照样欠着一大堆,粮食照样不够吃。时逢旱灾,当他把全身的力气都耗费在山上时,生活仍然无情地戏耍了他,让他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贫困的深渊。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片贫瘠的土地真的已经到了极限,无论如何索取,都已不能养活生长在这里的庄稼人,他必须鼓起勇气,离开这里,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谋生。

    “进城,进城!到城里去工作!”这个念头如同烈火一般在王大富心里熊熊燃烧。

    骄阳如火,王大富的心比骄阳还要火热百倍!这个穷苦百姓家的孩子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梦想,他的心脏跳得越来越快,他的信念也越发坚定;当他擦干眼泪、站起身来时,他已经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强有力的青年!

    本章结语:总有一些话语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些事情会让我们成长。村书记高耀辉的一番话,触动了王大富的心灵,而无情的旱魃让王大富变得成熟起来,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