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品 死(附录谈中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品 死(附录谈中医) (第2/3页)

人家问他品过的死是什么滋味。

    科长不语,什么也没,不理你,一个劲地走了,也不回头。

    附录:

    谈中医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对上一篇《上古真论》的解读中已经有过大量阐释,这里再简要明一下——

    上一波地球文明高度发达,有证据表明其发达程度远非我们目前文化科技所能企及。

    可是,他们经历了一次几乎毁灭地球的“世界末日”,只有极少数的他们由于逃往了高山才得以幸存了下来。

    但是,地球的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他们生存了,于是,他们一方面开始进化自身,具体来就是从“实体存在”进化为“能量存在”,或者,他们从三维世界进入了多维世界。

    另一方面,他们经过漫长的等待,从地球上重新出现的生物中挑选素材,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记录载于《山海经》郑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种自称为“人类”的物种,他们参与并介入了人类的进化,甚至,他们还很有可能将多种物种的基因移植给了人类。之所以需要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存在方式之后,他们摄入能量的能力降低了,还需要开辟出新的能量摄入途径。

    于是,“人类”成为了他们的“宿主”,而他们则附着于人类的身体成为“寄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的“神”,人类的先民总结出的“头顶三尺有神明”,就是对这“寄宿”关系的深切体悟。

    他们需要从人类的每日饮食里摄取能量,因此,就必须教会人类如何走向文明,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身体状况。

    于是,他们频繁派出使者,戴着宇航头盔驾着飞行器从高山上下来,对人类中的某些“选之子”进行分门别类的知识传授。

    当时的人类先民尚处于蒙昧的阶段,在目睹了他们的“神迹”并接受了他们的讲述之后,世界各地依据自身的理解,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无论是神话传还是宗教信仰,都保持了许多相似的东西。

    同时,来自于上一拨地球文明的知识亦在世界各地以口传心授、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这其中,就包括佣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神农本草经》、《十五奥义书》等等。

    后来,人类产生了文字,这些经典才被正式书写记录了下来,从而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霖球上一拨文明的思想产物,这直接孕育了人类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也进而奠定了人类的总体发展路径。

    中国人是其中最幸阅,因为,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所以,只有我们还零星保存着上一拨地球文明的智慧结晶。

    总之,他们与我们始终并存着,在空间上是部分重叠的,对于人类目前而言,地球就是所有和全部,而对于他们而言,地球或许只是一个实验室,甚至只是一个实验器皿。

    而在维度上,人类身处三维空间,而他们处于多维世界,我们无法看见他,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感受到他们,而他们不仅洞悉我们的全部,甚至可以深度影响我们。

    例如,控制并赋能给一个人物,或发动一场战争灭绝人口,或实现重大的科学发明造福全人类。而他们这么做,都是无可厚非的,都是出于维持阴阳平衡的道,老子的《道德经》中,“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人类世界的真相!

    它看起来残酷而冰凉,但是,饶一生就是要将无意义过得有意义起来,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接受属于我们的真实命运,并在自己的一生中遵循道,致力向善,努力完满我们的一生。

    那么,我们是可能活出意义来的。

    想想看吧,无论是佛教中的“六道轮回”还是基督教的“末日审疟,又或者道教里的“得道升”,它们,应该都是真实的。

    虽然,整个人类以及我们个体的命运都不掌握在我们的手上,但是,鉴于我们个体的表现,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无疑是会得到奖赏的,而更多的人却只能糊里糊涂匆匆地度完这一生,毫无意义可言!

    复习完了关于“神”的理解,让我们再回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呢?

    在春,我们对外的行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它是符合道的,这是取悦于“神”的行为。

    因此,我们的“神”就会“接管”我们的身心,将它调节到健康的状态中,而这,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也”。

    或许,这还是一种最质朴但又简单高明的养生之道,可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了,这种养生之道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首先至少是一个有善心的人,而且,可能还需要具有与“神”沟通的能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