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入翰林 (第2/3页)
另外从二甲中,选择年轻而又才华出众者,大约二十余人,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待三年期满,考试散馆后再分别授职。 每月只有五贯钱俸禄,相对来,日子过得很是清贫。 一旦三年期满,能继续留在翰林院的庶吉士,授官任职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也就六、七人左右,大概占这一批庶吉士的三分之一。 在翰林院授官任职,期满按列连升三级,从七品的检讨直接升为正六品的京官。 即使不能在翰林院授官任职,而是被分配到六部、或者其他部门授官,一般都是从六品的京官。 一旦外放则再次升迁。 他们在翰林院里的三年,认识了位高权重的翰林院上官。 接着再做几年京官,认识的各部门上官就更多了。 相比一开始就外放做县令的进士们,他们的优势大多了。 毕竟人家上官都不认识你,跟你不熟悉,不了解你是否有真才实学,怎么会提拔伱嘛。 这就是为什么翰林官清贵的原因。 张伟的父亲张涛,当初就在翰林院呆了三年。 之后虽然不能被留在翰林院任职,但是被分配到吏部任职,也值得张涛时不时地将此事拿出来,骄傲地跟人吹嘘了。 庶吉士在进入翰林院之后,负责给他们教学的官员一般是翰林学士。 所以当初学士大人会,张涛在翰林院时是他的学生。 张伟来到翰林院入职,分别拜见了各位上官。 从二品的翰林学士承旨大人,正三品的翰林学士大人,另外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等等上官。 作为官场白的张伟,除了没有授官的庶吉士之外,看到穿着官服的翰林官员,差不多都是他的上官。 这让张伟有了一种后世刚入职的感觉。 上一届的一鼎甲三人,除了榜眼任期,期满三年,因工作表现出色,被升任了修撰。 状元和探花表现的一般,加上不够资历外放,仍然在原职,修撰、编修的位上。 另外还有从庶吉士一路升到翰林检讨,再从翰林检讨升上来的翰林修撰、翰林编修。 一鼎甲的三人只是起点高了不少,不代表后面的人就超越不了他们。 读书厉害并不代表做官也厉害。 再了,本来人家跟他们的学识也没有差太多,他们只是运气好,写的词恰好得到了官家的赏识而已。 从民众崇拜的一甲进士,到放在翰林院里官职低微的编修,这是一个很大的身份转变。 好在张伟并不真的只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阅历勉强算丰富的他,足以很快地调整好心态,来适应身份的转变。 张伟作为一名刚入职的萌新,老老实实地完成上官布置的工作,争取快速地融入到新工作当中去,力求能力取得上官的认可,这就是他目前所要做的事情。 自此开始,张伟便在翰林院,兢兢业业地上起了班。 张伟派去扬州送信的护院,终于把信送到了张涛的手郑 “主君,少爷中了进士。特意派的过来送信,告知主君、主母此大好事。” 张涛闻言简直呆立在原地:“我儿真的中了?” “千真万确啊,主君。” 张涛一把接过信件,匆忙地撕开,拿出里面的信。 “这是我儿的字。” “中了,真的中了。哈哈...” 张涛得意地笑了起来。 好一会,张伟的情绪才稍稍稳定了一些,随即吩咐管家:“赏!” 然后拿着信件转身走出客厅,来到了张李氏的院子。 刚踏进院子,张涛就大声地喊道。 “娘子,伟儿中了进士。哈哈。” 张李氏这段时间一直在等着汴京的来信。 此时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连忙跑着出来:“官人,伟哥儿真考中了?” “真考中了!” “伟哥儿好样的。” “十七岁的进士,伟儿大概率会被选进翰林院培养。我儿以后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这么伟哥儿以后也能做到知州?” “伟儿脑子还算灵活,做事情会用脑子。努努力的话,升到从五品的散官不难。 到时候再找找关系,寻一个像扬州府般富裕的地方,外放做有实权的一方知州,问题不大。” “我觉得做散官也挺好,还可以在汴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