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第2/3页)
/br> 自从当朝与辽国开展贸易往来之后,到今年为止已经五年了。 辽国发现仅仅五年的时间,就损失了近五百万两银子。 当朝户部记录收入是四百万两银子。 要知道,自从当朝在战场上,输给了辽国。 每年给辽国的岁币是十万两银子。 当朝这几年赚回来的银子,足以支付对辽国四十年的岁币。 这么下去,辽国会被玩死。 辽国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于是一声令下,贸易禁令来了。 自此开始,辽国禁止与当朝的马匹交易。 官家听到边关传回来的奏报,于是召集朝臣议论、商量对策。 一时间,朝堂上众人交头接耳。 只是一时半会的,也很难得出什么好的建议。 官家宣布散朝,让大臣们回去之后好好想想。 次日张伟一如往常进宫给官家读兵书。 “张爱卿,听当初与辽国进邪茶马”贸易这个事情,还是你率先提出来的啊?” 张伟抬手行礼:“陛下,当初确实是臣第一个提出来的。 不过当时的权知开封府事潘大人,其向朝廷上奏的建议,与臣的建议有几分相似。 臣的是茶与马贸易。潘大人的是盐与马的交易。” “爱卿的是,已故的潘安达潘大人?” “对。” “现在辽国与我朝禁止了贸易,爱卿有没有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啊?” “回陛下,臣昨日下朝回去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于刚才见到陛下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好办法。” “哦?爱卿快请。” “陛下,辽国与我朝的茶马贸易禁止了,但是这个世上可不止辽国有马。 我们可以与西夏进行贸易啊。西夏的马匹也多,而且质量不错。 另外还有吐蕃国,他们也有战马。” “好。”官家听到后大为振奋。 一拍桌子,然后站了起来。 看着张伟略带责怪地道:“张爱卿,你想到了好办法,怎么不早跟朕啊。 你知不知道朕为了这事茶饭不思啊。” “陛下,臣真的是刚刚才想到的。一看到陛下为此事发愁,臣顿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在臣看来,是陛下给了臣启发。 陛下为了朝廷事务而劳心劳力,是心怀下也不为过,陛下实乃一代明君。” “哈哈,爱卿这话得有些过了。朕才登基不久,还当不得如此美誉。” “陛下,这些都是臣的心里话。 陛下勤政爱民,在宫里还亲自种麦苗。 陛下的心里有下万民,臣对陛下的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官家听到这话脸上快要笑开了花。 挥手招来一个太监,让他去准备笔墨纸张。 看到太监拿着东西过来,张伟连忙上前帮官家磨墨。 官家写好了奏折,交给太监拿到韩相公处。 “张爱卿,你的这个建议,朕已经让人传给了韩大人。 到时候要是可行,朕定当记你一功。” “谢陛下。” “嗯,朕看爱卿在钱财方面,很是有办法。” “陛下聊赞了。臣只是恰巧快一步想到而已。 相信过不了多久,朝堂上能想到的人不在少数。” “一步快,步步快。很多时候,先人一步很重要。” “陛下得对。” “爱卿今年多大了?” “回陛下,臣今年足岁二十二。” “那就是二十三了。比顾爱卿也只是了三岁。” “是的,陛下。” “爱卿在翰林院多久了?” “陛下,臣十七岁入翰林为编修。距今已经五年了。” “爱卿的一个建议,让我朝挣了足足四百万两银子。” “陛下,臣不敢居功,当初臣只是建议。还有奉命去办此事的大人和户部的大人们,他们才是出力最大的。” “爱卿谦虚了。好了,不谈此事了,继续读。 爱卿学习兵法,还需努力啊。” “臣谨遵教诲。” 两日后,朝堂上得出结论,认为办法可行的占了大多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