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开局曲筱绡叫我垫钱买房子_第四十二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第1/3页)

    第201章

    又过了大概半个月,梁学究和黄飞终于拿到了官凭,二人一起过来国子监就任。

    负责管理日常事务的国子监司业,得知他们是张伟举荐过来的,没有为难他们。

    检查过官凭后便开始登记、记录他们的信息,然后让监丞为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

    此时的国子监监生数量不多,作为授业老师的他们工作量也不大。

    就是监生们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一般情况下既不能打,又不能骂,想要严师出高徒都不校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入学年龄为14岁至19岁,律学则为18岁至25岁。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分科学习。

    学校每年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得不到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要被除名退学。

    次年,张伟的儿子张坤四岁,张伟直接带上他一起过来国子监。

    上午锻炼身体,学习儒家经典,下午则是让他去武学练习。

    工作带娃两不误,张伟的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但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张伟也怕官家把他给忘了。

    在下一次上朝,张伟就上奏官家,请封桓王为太子。

    “陛下,桓王既为嫡、又为长,实该立为太子。”

    没等官家回话,韩相公听到后立马反应过来,连忙出言力挺张伟的上奏。

    文官们见此,大多跟着附和韩相公。

    武将们也纷纷跪下附和。

    一时间朝堂上,就只剩下御史台的官员们还在站着。

    官家如今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于是便顺势答应了下来。

    桓王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太子。

    三年后,官家的身体终究还是扛不住,驾崩了。

    太子赵英策顺势登基继位。

    一朝子一朝臣。

    朝堂上按列换了一批官员。

    正一品的官员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六位官员致仕、告老还乡。

    正一品的官员中,只剩下左\/右丞相两位。

    韩相公和另一位右丞相,成为了三朝元老,在朝堂上举足轻重。

    官家想起当初请封自己为太子的张伟,见到他现在还是国子监祭酒,于是顺势提拔他成为礼部右侍郎,同时兼任国子监祭酒。

    时年二十七岁的张伟,再次成为了从三品的高官。

    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

    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

    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

    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张伟的礼部右侍郎分量妥妥的,分管理着一部分礼部的日常事务。

    一时间,张伟的腰杆子硬了起来。

    在理顺了礼部的事务,把位子坐稳之后,张伟来到国子监,开始着手整顿起来。

    一改以往的松散作风,对下属的官员们严格要求起来。

    国子监的官员、博士、学正们,在有了靠山力挺之后,也随之严格要求起监生们。

    在处理了几个实在不服管教、死不悔改的监生之后,国子监的风气瞬间就好起来了。

    官员们的儿子身上的改变,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家人就发现了。

    询问缘由之后,纷纷过来张家道谢。

    望子成龙,乃是大多数家长的常态。

    有这样的反响,张伟心里也很欣慰。

    次年,张伟二十八岁。

    这一次的会试,他第一次作为三大主考官之一出席。

    一百八十位进士,除了三鼎甲的三位之外,通通成了他的学生。

    等到这批进士在朝症各地为官,他的势力范围将会大为扩张。

    张伟三十岁时兼任户部右侍郎。

    随即卸下了国子监祭酒一职。

    三十三岁时卸下身上的两个职位,任职从二品的工部尚书。

    工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官职倒是升上去了,分量却变化不大。

    工部想要做事,要户部拨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