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宣室殿(三) (第2/2页)
与今文经有很多的差异,因此,大汉的儒学便分成了“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甚至与学术派系都分成了“崇古派”和“崇今派”。 之所以有古今之争,原因是很多人都觉得今文经被人为篡改的现象比较严重,内容夹杂了很多当今学士自己的思想内容,自觉不自觉的歪曲了古人先贤的著书意图。 当然,这也跟后世学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领悟能力有关。 由此种种,那么,苟参刚才所说的那些关于兵道的知识,兴许在这个年代里,也就是自己一个人才掌握了! 国与国之间斗争到了最后难免要见兵刃的,可是这个刘询却一味的在“兵不血刃”上下功夫,关心的总是怎么能不动武力而打击敌人,苟参此时为求自保,为了此回一鸣惊人,为了尽快的做护羌校尉。只有顺着刘询的意思阐述。 “陛下,怎么能不动用武力而打击敌国,就是文伐。” “文伐者,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两国交战。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真正的做到,并不容易。” 赵充国这时接口说:“孙武兵法。老夫也有涉猎,你说的上兵伐谋,果然人人皆知。” 苟参就不再绕圈子,沉声说道:“文伐的方法,苟参窃以为有如下几种。” “一,依照敌人的喜好,顺从他随志愿。这样。他就会滋长骄傲情绪,而肯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我再因势利导,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亲近拉拢敌君的近臣。以分化敌国的力量。敌国近臣如怀有二心,必然降低忠诚程度。敌国朝中没有忠臣,他的国家必定面临危亡;”
“三,暗中贿赂收买敌君大臣,和他建立深厚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心向外国,敌国就必将发生祸害……” “四,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送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出任使者前来交涉时,故意加以拖延,而对所交涉的问题不予答复,极力促使敌君改派使者,然后再诚心解决所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取得他的信任,从而使敌国君弥合与我国的关系。这样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敌国的忠臣和jianian佞,就能够离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 “十,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样必然获得他的信任人从而获得他的内情。秉承他的意志顺从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亲密。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象得到神助似地轻而易举把它消灭。” …… “十二,扶植敌国的jianian臣,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样必然获得他的信任人从而获得他的内情。秉承他的意志顺从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亲密。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送给良犬骏马,使其沉溺犬马声色以疲惫身体;经常报以有利的形势,以使他高枕无忧。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而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由此种种,我们就可以采取军事行动了。此所谓上察天时,下观地利,等到各种有利的征兆都已显现时,兴兵讨伐敌国,一战而胜!” 苟参想了想了,加了一句:“文伐从来都是权谋,致胜敌国最终的还是需要武攻!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就是血对血,死亡对死亡,没有怜悯和宽恕可言,因此,策略只能是策略,终究如何,还需天子最终裁决。” 苟参说完了,宣室殿里陷入了沉静,刘询仔细的审视着这个年不及弱冠的少年,心里默念着“一将功成万骨枯?” “打仗就要死人,劳民伤财的,还是文伐的好,”刘询看看赵充国和于定国、黄霸,说道:“其余人的问答,可有中意者?” 黄霸答到:“回禀陛下,经过臣和老将军、御史大夫粗略甄选,刘歆、杜邺、谷永、扬雄、申公权五人均答对有策,可为候选。” 刘询听了黄霸的话,脸色如常,谁也不知道大汉当今最有权力的人心里想什么,黄霸却不由心里忐忑,因为他说的这几人不是朝中大臣子嗣,就是世家子弟,自己这会有结交大臣舞弊的嫌疑,但是刘询没等多久就说到:“诏:萧育、杜钦十人,以及后来丞相所补充的五人为黄门郎。” “金马门待诏苟参,资质出众,深得朕意,免去待诏身份,为给事黄门。” “明日早朝之后,乌孙公主选婿,就从这十六人中遴选。” “自己成了给事黄门郎!”苟参心里松了一口气,经过节节攀登,目标又近了一步,而且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不过,苟参不知道不远的大殿门口,刘敏也在为他高兴。 而大汉丞相黄霸此时终于也松了一口气。 ps: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