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起死回生 (第2/2页)
?” 祝卫东和王大爷都是行伍出身,听到海东青的话,率先响应。 祝卫东说:“王叔,您当年在部队是首长,比我衔级高,您看不如您起个头吧?” “好,那就唱首《打靶归来》怎么样?” 众人齐声叫好。 王大爷咳了咳,唱了起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预备,起!” 歌声响彻云霄,淤积在我们胸膛中的郁气登时消了一半儿。 众人正唱得兴高采烈,一记闪电突然划过我的脑海。 首长?这个词几乎让我跳起脚来! 踏破铁鞋无觅处!我立即止住大家,问王大爷:“王叔,刚才听卫东说您在部队是首长身份,冒昧问下,您的职务和待遇等级是什么?” 王大爷看了我一眼,略微一滞才说:“上校衔,在部队里最高任职旅长。” 旅长!这下我心如落石。 “哪个军区?哪个师?王叔,您尽可能说清楚一些。”海东青也醒悟了过来,又冲亮子说道:“亮子,快去车上,先把电脑打开,随时听我的指示!” 之所以海东青与我如此兴奋,是因为我们终于在迷雾中找到了一丝曙光,这还得从新华夏国成立之初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华夏国刚刚成立,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中间负责反情报、国外情报和政治安全的国家安全部必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安全部的前身是中央社会事务部,是华夏执政党在1949年执政之前的主要情报机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0年12月,轰轰烈烈的镇压反歌名运动开始了。为了防止反动势力的渗透,保障队伍的纯洁性,国家迫于形势对一些重要部门和人士采取了监管。大家都听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部队首当其冲,其中团职以上、少校军衔以上的干部更是军队的中流砥柱,于是他们大到与哪些人接触,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一举一动都在安全局的监管范围之内。 后来,军队的这项传统就沿袭了下来,等到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部队下发给团职以上干部的每项办公物资基本上都自带监听和定位装置。 换句话说,王大爷的那只U盘安装着GPS定位系统和监听系统。只不过,这些内情只有安全局局内人士才知晓。 这个发现无疑是绝渡逢舟、雪中送炭! 海东青立即打电话请示上峰,请求上级出面与王大爷曾经所在的部队交涉,看看能不能尽快拿到这只U盘上自带的GPS芯片的代码。 一个小时后,上峰回电,代码已经顺利拿到。此时亮子早已准备妥当,海东青命他立刻进入卫星定位系统,输入芯片代码。 一炷香的时间,芯片的位置已经锁定,就在我们所在位置的西侧,离此地160公里的悬泉置。 悬泉置,又称悬泉驿、悬泉邮,位于戈壁荒漠中,南依火焰山,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的中转驿站,上至接待国宾、传递律令、上报军情、物资供给,下至南来北往的宾客的歇脚打尖,一度车马喧嚣、人声鼎沸。在其东南侧的山腰上有悬空入潭的悬泉,据传是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师途中路经此地,士众口渴,举刀刺山,竟有飞泉涌出,将军以济三军,悬泉置由此得名。 1987年悬泉置被发现,1990年至1992年首次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包括坞院、马厩、房屋及附属建筑十余所,共出土了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出土了世界年代最早的皮鞋、世界最早的9张带文字的汉纸、华夏国第一套实证的官方“生态环境保护法”——《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系西汉平帝时由安汉公王莽奏请和逐级下达的文书。之所以提及王莽,是因为这位被称为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古代的网红皇帝,竟然也和本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这个容后再讲。 我们抵达悬泉置已经过了午时,一块大地标石就树立在戈壁当中,上面赫然写着“悬泉置遗址”几个红字,红字后面由木栅栏围起来,正是遗址的正中心。 四下无人,周遭一片岑寂。站在空旷的戈壁滩上,闭上眼,仿佛还能看见使团、驿骑踩着黄沙叩开它的大门。朔风阵阵,裹挟着歌声、马声、驼铃声,从西域,一路传到长安、传到洛阳……历史回音宛在,但如今这里却只剩下一片残垣。 当下,除了亮子在电脑前监控芯片,其余的人在售票处亮明了身份,进入景区立即展开了搜索。 今天游客很少,从某种程度上讲方便我们展开工作。可是就在我们进入遗址的十分钟之内,亮子突然打来电话,说芯片的位置突然消失了! 这突如其来的凶讯,着实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海东青有些恼羞成怒,指示大家继续搜索,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那家伙给挖出来,但在3000多平方米的地方寻找仅有七八公分的东西谈何容易?一直找到申牌时分,事情没有丝毫进展! 线索再次中断,眼瞅着日色就要西斜,一行人空对着这片遗址,一筹莫展。 我心下也跟着焦急,大脑开始急速运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还有哪些细节我们疏漏了?为什么微型人会来悬泉置?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哪些为人不知的秘密? 就在大家濒临绝望的时候,陆雪菲口中突然蹦出了三字:文物局。 对,文物局!没准儿顺着这条线顺藤摸瓜,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都知道,纵使客姐具有超忆症,但没有一定的经历,有些地方的隐秘她也一无所知,而这些隐秘的地方正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的,于是我们马上联系了敦煌文物局。引人意外的是,当我们联系文物局,这里一位曾经的老馆长正好离我们不远,而且他恰好还参与过悬泉置的发掘,这无疑是则好消息。 老馆长姓石,已有七十多岁,衣着朴素,略有佝偻,两条很长的长眉已被岁月染成了银白色。我们知道此时已无隐瞒的必要,眼下最紧要的是想方设法找到微型人的下落,哪怕是一点线索也行,于是在老人到达之后,向他和盘托出秉明了来意。 老馆长一听到微型人,眼神大放异彩,难掩情绪的激动,颤巍巍地说:“不瞒大家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他们在地球上的足迹……” “这么说您见过微型人?”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 “没有。”老馆长摆摆手:“但我知道这世界上肯定有。” “为什么这么肯定?”海东青追问道。 “因为我在悬泉置出土的簿籍中看到过。”老馆长似乎陷入了遥远的回忆中:“那是一段残简,内容是敦煌太守向汉武帝进贡七寸小儿,汉武帝追封赏赐的文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