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魂_第八十五章 求同存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五章 求同存异 (第2/2页)

统。

    文无忌是从生产方式中引申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行规律解释体制,成子龙的核心思维则是人的格行为、利益冲突。

    但即便有冲突,成子龙也对梁康刮目相看。

    仅仅是一个土司制度的利弊,自己是世居古州,深入体验分析才得真理,文无忌年纪轻轻居北方,但见解却高瞻远瞩,对战事的理解、分析、推演更是堪称惊艳。历朝历代都有屈指可数但意识高远的天纵之才,不学自通,观而悟道,文无忌就是这样的人,准确一点评价,是鬼才。

    光线从枝叶的间隙落下,在地面投出一片碎影,成子龙说道:“历史沿袭,每当倾覆,都是**国殃民,贾南风引导‘八王之乱’,晋灭亡,石敬瑭割让有幽云十六州,童贯专权,引狼入室,如若不是此等**国,汉家江山又岂能让外人觊觎。四门寨雄踞努鲁尔虎山,朝廷大宁都司无力监管,林丹汗西走,女真人同我朝军队对峙,文公子这是占尽了四门寨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但这之后呢?是不是要制造声势,或者居安一隅,只求自保,如若是后者,文公子也不会到访古州,那么四门寨未来会如

    何发展?秦歌姑娘是奇女子,书信劝说,想必秦歌也同四门寨产生了关联,在没有答应文公子什么之前,这些事我不方便过问,我想知道的是文公子就四门寨的何去何从如何做想,会不会引**?”

    平平淡淡的语气,放佛在陈述一件无关自己的事。但文无忌知道这是两以来所有的交流之后需要解决的一个本质问题,剥开成子龙言语的修饰,核心是:“四门寨会不会举兵造反,会不会如若董卓、安禄山一样追其权政,导致**。”

    文无忌想了想,语速适中,始终给人思考分析的时间;

    “我是不是可以将成公子观点理解为振朝纲,拒鼎革。后者,以例说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产生的前提是什么。鼎革,唐朝太宗皇帝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是悟,也能回答我所猜测的后者问题。振朝纲,我也是支持的,但朝纲如何振?这是一个深度问题,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产生的前提是什么?我们都明白,百姓是生产的主要承受者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所以要振朝纲,要从本质认识,唐唐陆龟蒙曾言‘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我引用这个词汇,阶级,什么是阶级?是生产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产物,于是出现了多个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官僚阶级,三者相互依存又产生矛盾,振朝纲,这要看朝廷代表什么阶级,农民阶级、官僚阶级还是地主阶级。假设朝廷代表的是官僚阶级,维护的则是官僚阶级本利益,这种前提下朝堂如何革新,因为所代表的阶级属没有任何的变化,所以所谓的振朝纲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形而上学。”

    成子龙思索,随后又问:“如何解决文公子所谓的阶级矛盾”

    “只能调和,用律法、生产、伦理、朝堂手段调和,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成子龙又如京城时期的朱由检一样陷入到思索当中。

    长久之后成子龙开口:“还是不明白,但我好奇也想领悟明白,所以如果文公子不嫌弃,我可以跟随从实践分析领悟,然后做出最终的决定。”

    就文无忌的观点,成子龙没有任何实质的回答,但对于文无忌而言,成子龙的表现足够超出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所谓大儒之流。

    文无忌正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务之急就主次矛盾,沿海匪乱,荷兰人掠夺东番。等解决眼下事,成公子可到四门寨实地观摩,或许会小有收获。”

    “dàng)贼平倭,此乃人生快事,义不容辞,文公子结束南下诸多事宜,定到四门寨”成子龙承诺。

    言落笑笑,成子龙说道:“其实哪怕文公子不邀约,也是要到四门寨”

    梁康诧异:“为何

    ?”

    “同蓝燕子交谈,知道晋地九死枪周瑾之便在四门寨,当初入晋,便是慕名前往切磋,如今机会难得,又怎会措施,而且四门寨还有赞章、雪慕一种高手,藏龙卧虎,更要一睹风范”

    “以道交心,以武会友”文无忌笑道。

    “对”成子龙点头。

    求存同异,文无忌和成子龙达成共识。

    绝对是追求效率、效果的人,没有耽误任何的时间,向管事交待“燕歌庐”所有事物,成子龙白马银枪,随同文无忌、陆仟、章海龙三人踏上了前往田州的路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