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道_095章 心中心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95章 心中心法 (第2/2页)

起太虚大师与印光大师的不满,略有微言。但愚公为了弘法,忍辱负重,未作反应。随后将法传予得心髓之弟子王公骧陆,易装归隐于川蜀之地。大愚祖师毕生只作《解脱歌》一篇和《告别诗》一首,没有留下其它文字著述。歌中有“太虚饮光消契阔”一句,即谓和二师不存芥蒂。

    归隐时还有一种误会,当时适值北洋军阀内战,逼愚公现神通为其打仗,愚公不允,化装遁去。不知内情者,误以为现神通失灵而隐去,不亦冤乎!

    1942年11月虚云老和尚应邀去重庆参加护国息灾法会,成都信众拟亲懿范,请南怀瑾的师父袁焕仙去请。

    袁至重庆与虚老相见,寒喧后乃致问云:“成都禅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悟后须真修,二、一悟即休,不须再修,三、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请问和尚这三种看法,哪一种最为正确?”

    此问看来平常,其实是宗下主验宾之问,端将手铐脚镣甩在你面前,看你是否上当,自己去套。(“宗下”指禅宗门下,与其他宗派“教下”相对的;“主验宾”,就是明白人考别人是否明白)

    虚云是当代作家,不上其当,答云:“天下乌鸦一般黑。”(“作家”指禅宗里的明白人)

    以后二人即顾左右而言他,不再交锋了。

    此事由袁老将始末情形致信与成都的贾题韬居士,当时大愚阿阇黎亦隐居成都,看了此信说:“袁老问得好,虚老亦答得妙,但下刃不紧,可惜许。”

    贾问云:“怎么下刃不紧?”愚公云:“放过袁了也。若是我,就会问袁老居士,你是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呢?这样才会狭路相逢,各呈手眼。”即用其人之枪还刺其人。

    由此可见宗师的问答真非寻常,其中大有文章,非同儿戏。

    元音老人记录大愚法师:“我师公大愚阿阇黎为敦促我等师兄弟上上升进故,常设难考问我等。

    如问:一千七百则公案,一串串却时如何?

    一师兄答:苦!

    师公追问:谁苦?

    师兄不能答,余从旁掩耳而出。

    师公曰:有人救出你了。

    又如,一师兄拿了师公的扇子道:这是愚公的。

    愚公后问曰:大愚的,为什么在你手里?

    余代答曰:请问什么在我手外?公首肯。

    又如,愚公问:你们观心观到了没有?

    师兄答:观到了。

    愚公进问:在什么处?

    余从旁伸出手掌云:和盘托出。”

    心中心法二祖王骧陆居士,三祖元音老人,著述甚丰。庚辰(2000)年正月初一,元音老人预知化缘已尽,遂舍报而逝。荼毗时,不但身出舍利无数,而且天空中亦屡现不可思议的瑞相,这是老人一生精勤修法,圆满成就的表徵。

    因为心中心法的六个手印分别具有发心、消业、得定、开慧、降魔、除障等各种功用,因此学习本法不需历经加行及生起、圆满等次第的修持,而可以直接进入大圆满次第。

    李昊也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才知道心密的。以前李昊只是看佛经,没有修行,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修什么法。汉地有些人跑到藏地去学法,有些人就奇怪,汉地这么多法为什么不修?修炼的事情讲究一个缘分,而且也不是一辈子的事。以前你修过什么法,这辈子一般也会接着修。没有缘分的话,你就没有信心,硬要去修炼,你就没有感觉,没有道验。李昊也知道净土宗,知道净土宗很不错,但是就是提不起劲来修,情愿干等着。

    若干年后,有一天,李昊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就跑到寺院里去抽个签,问问自己的缘法在哪里。签上没有说修法的事,只是告诉李昊将会换一个地方重新安家。李昊当时心就凉了半截,难道我这辈子无法可修了?心灰意冷之下,生活都变得灰暗起来。后来也想开了,无法可修那就继续看经书吧。有一天,李昊百无聊赖地在佛教网站上游览,突然看见一篇文章“打坐方法”,李昊一看,赞叹:“这是证量很高的大德写得啊!”看看作者,“元音老人”,再网上搜索,发现元音老人已经去世了,太可惜了。好在元音老人留下了心密的传承,李昊后来发现修炼心密的人不少,从此李昊踏上了修行之路。

    以前李昊和人争辩,引用佛经批驳他的师父说的不对,把他说得哑口无言。最后这位仁兄骂李昊是“佛油子”,满嘴是法,道:“我的师父德行高尚,你六根不净,有什么资格说我师父?”李昊无话可说。就像两人驾着马车,一人说另外一人:“你的车子破破烂烂,老牛拉破车。我这里是鲜衣怒马,你有什么资格说我的方向不对?”李昊就纳闷了,这方向和车子的好坏有关系吗?这方向不对,你的马跑得越快,不就死得越快吗?

    心中心法的法本,七宝金卷里就有,座上的六印一咒威力很大,但是最难的功夫还是座下的观心,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念起不随。这是水磨功夫,一般人是看守不住自己的念头的。不过玉清优昙都是金丹期的高手,打坐的底子很不错,本来心就很清净,只要纠正以前的错误,上手很快。有人说外道不容易相信佛法,但是一旦入了佛门,进步是非常快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佛教中说“定慧等持”,外道之人注重修定力,慧力远远不够,只有依靠佛的般若智慧才能纠正过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