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道_165章 罗丝神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65章 罗丝神格 (第2/2页)

还是平常人,不是神,没有神性,所以也不会有神的思维。在rou身转化为神体的过程中,人的神魂也得到解放。佛经常说人本来是神通广大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只是被困在这个人的形骸之中,被这个形骸的六根困住,所以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能力被全面压抑了。

    我们用这个愚笨的身体和思想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被世界的假象迷惑住了,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都是被六根扭曲的,都是假相。整个实证科学都是建立在“观察”之上的,而恰恰这个观察的工具眼睛(或者叫眼根)正是阻碍我们认识真理的罪魁祸首。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所以实证科学的方法论是错误的,永远不能认识世界的真理。

    震旦科学院院士、原震旦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是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当量子力学遇到佛学,人类终于接近真理了?》文中写到“曾几何时,“意识”被科学拒之门外,而如今量子科学却发现意识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不但规避不了,而且可能反而是最基础的因素。

    首先自然科学(以后简称科学)的方法,科学界有定论,是逻辑推理加实验。逻辑推理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形式逻辑,实验是培根的科学归纳法的基础。还有个大前提,就是刚才说过的,假设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意识能截然分开。

    佛学的方法跟科学完全不同,佛学的方法不做实验,不作推理。佛学通过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来认识更深刻的真理。

    量子力学的基础就是:从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一定要有意识参与。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成就。

    我们对量子力学的诡异已经有所了解了,诡异的基础实际上是: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

    这点很像在佛学中,一个念头一下子使物质世界产生出来了,这样的概念。物质世界产生出来实际上是从不确定一下子变成确定的,这两者很类似。”

    那么,佛家如何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呢?就是把人的神识内的闲思杂念全部清除。就像一池子浑浊晃动的水,我们首先人水安静下来,不晃动了(道家讲入静,神教讲冥想。)接着水中的浑浊的细小颗粒慢慢沉淀下来,清澈的水在上,浑浊的颗粒在下。最后将浑浊的颗粒全部拿走,我们就得到了清澈的水,这就是纯净的本源。这是我们的心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我们的自性。

    “如澄浊水。贮於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楞严经语。

    这个自体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个自性具足一切智慧功德,能生出一切万法色相,世界万象都在其中显现,这是佛家说的佛性。

    那么道家和其他修行方法是什么原理呢?也差不多,只是他们认识的道体或者神体与佛家的佛性有区别。

    当你的神识清净下来后,他就像一个大圆镜,能够把整个世界的真实都在这面镜子上全部展现出来,你的一切神通都依这个道体而显现。这个时候,你就超越了人的生命形式,以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而存在,这就是道家的阳神和神教的神体。

    道德经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这是说圣人性真自足,则智周万物,无幽不鉴。故天下虽大,可不出户而知。天道虽微,可不窥牖而见。以其私欲净尽,而无一毫障蔽,故也。若夫人者,沉瞑利欲,向外驰求,以利令智昏,故去性日远,情尘日厚,尘厚而心益暗。故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淡然无欲,不事于物。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不行而知。如此,则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故曰不见而名。道备于己,德被群生,可不言而化。故曰不为而成。是皆自足于性也。

    我们说现代大学的那些教授永远理解不了道德经的真谛,是因为道德经是实证的修行境界,而他们只是在理论上扣字眼,然后给老子扣上一顶客观唯心主义的帽子。

    佛家讲阿赖耶识是大圆镜智,这个不是比喻,这是修行到那个阶段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法身的智慧。八识颂: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不动地就是第八地,这是八地菩萨之果位名。彻底灭尽烦恼障的细微种子以及所知障的一切执著相,故再不为之所动,得名不动地。八地菩萨“无功用行”,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能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