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求不得 (第2/2页)
东宫才子日后可来几次。” 沈然低声应诺。 傍晚时分,朱瀚接到消息。 王缜禀报道:“殿下今日所至之地,乃东宫近臣一月前悄然布设。起初仅作聚文之所,实则背后多与京中新晋举人暗通来往。” 朱瀚听完,只将棋盘轻轻一推:“果然开始用了。” “谁的主意?” 王缜答道:“应是沈然与魏谨共谋,近来太子言语中已有锋芒。” 朱瀚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却不语。 屋外桂花初开,香气馥郁。他缓步走至窗前,望着夜色中皇城的方向,轻声问道: “这‘文清台’,今日可有旁人探入?” 王缜顿了顿:“三殿下的人,也到了。” 朱瀚笑了,语调中透出一丝玩味。 “朱棣这小子,果然心细。” 夜中,皇宫内殿。 朱元璋披衣未眠,独坐案后。手中翻着的是一卷朱标近来御前所呈书,字迹整肃,文辞自成一气,已然不再有半分懦弱。 他一字一句看完,竟将书卷轻轻合上,良久未语。 胡昂小声问道:“陛下,可是……” 朱元璋摆手,冷然一笑。 “朕那弟弟,果真比谁都懂事。” “标儿……终归是被带出来了。” “若非那瀚弟步步为营,朕怕是还要再等五年。” 他站起身,负手走向殿前朱栏,眼望夜色中的京城。 “但瀚弟也该知道——孩子终有一日要独行。” “不能一生都有人扶。” 王府中,朱瀚端坐灯下,正在看一页旧谱。 那是当年朱标十岁时所写,书中错字连篇,笔力稚嫩,却有一句他至今未忘: “愿使天下无寒者,父母皆安。” 他合卷,望向庭中。 那日他随朱标游过乡校,亲眼见那少年在稻田边静坐,看孩子们读书的模样。 那时他便明白:朱标心中是有光的。 只是这光太温,太缓,若不以铁壁护之,终有一日被风所灭。 “今日他已敢在棋盘上动子。”朱瀚低声自语。 “我,便再替他护一局。” 京中入夜,秋意沉沉。 钟鼓司刚落三更,朱瀚府中却依旧灯火通明。 偏厅檐下,几枝腊梅先于时节悄然绽放,香气隐约。 朱瀚身着便服,独自坐在灯下翻看一卷图册。 那是朱标命人所绘《东宫近臣册》,每一位心腹皆有画像、出身、言行、所长。 “沈然,多智寡言,善藏锋。” “魏谨,性稳,善书奏。” “邹默……性仁直,擅讲学。” 他一一读过,神色沉凝。 王缜缓步入内,低声道:“殿下,内侍传话,太子明日欲往鸿胪寺听讲,沿途会过香积寺一拜。” 朱瀚轻叩桌面,未语。 他自然知晓——朱标此行,实为一探香积寺中的那位“徐老”,昔年在地方讲学,因言辞激昂被削籍,如今幽居禅房,门下却隐有数位翰林私访。 此人不涉政,却颇得文生敬仰。若得其一言赞许,于东宫声望助力甚大。 朱标,已懂得“以声望驭士”。 “再过十日,便是玄门大讲。”王缜低声提醒,“众儒生赴京,礼部预设三场论讲。太子如能夺一筹,自可聚势。” 朱瀚点头,却并未直接言语赞许,而是淡淡道:“看得出来,他已不再依赖我给的路。” 王缜欲言,又忍住。 朱瀚将图册缓缓合上,轻声道:“不过世事难料,东宫羽翼尚浅,若一时声誉盛而行止未定,反生祸端。” “要有人,懂得在他锋芒外,再铺一道软土。” 王缜一愣:“殿下是要……” “让韩正备一席文宴,于竹林书屋设局,邀几位前翰林旧臣,不讲天下,只谈诗酒。” “顺便——请香积寺那位徐老,也来坐坐。” “以逸待劳,不如让人自己归心。” 第二日,天尚未明,朱标已整装出宫。 他骑白马,衣冠不饰,仅一随侍、一近侍,姿态谦和,言笑之间,路旁百姓多有称颂。 行至香积寺外,朱标下马自步。 寺门未启,晨钟初响,庙中一僧迎出,乃是徐老门下弟子。 “太子远临,家师拙疾缠身,恐难接驾。” 朱标并未恼,只笑言:“先生在,我便静候。” 一语未毕,忽见寺后侧门缓缓开启,数位老者出门同行,手中皆持折扇谈笑。 为首一人鹤发童颜,正是徐老。 他远远一看朱标,未曾作揖,也未称号,只拱手笑道: “你来了。” 朱标笑着迎上:“先生邀我听讲,小子怎敢不至?” 众人皆惊。 徐老哈哈一笑:“你倒不是那般木讷的太子了。” 朱标低声道:“学生日夜思量,若天下之人,皆不以我为木讷,而能信我仁心,此生足矣。” 徐老盯他片刻,忽而转身: “随我入寺——香积茶久未奉人。” 午后,书屋竹影斜斜。 王缜入内禀道:“徐老,已应邀赴宴。” 朱瀚笑了笑,将一卷书信推至案边:“既然东宫已开始立声,那就替他多开几扇窗。” “光亮从里边照出去,也要让外头的人,愿意推窗看进来。” 深秋已至,宫中换了冬装。乾清宫廊下挂起厚重帘帐,内外温隔如春。 此时,朱瀚却并不在府中。 他着一身浅灰便衣,立于寿安山半腰,一座香火清淡的古庙前,凝视着那尊尘灰未拭的观音石像。 山风穿松,带起一缕淡香。庙虽破,香火却未绝。 系统提示忽然在耳边轻响: 【签到成功】 【地点:寿安山·静华庵】 【奖励:紫檀木藏经一函、心算妙诀】 朱瀚神色微动。 这不是第一个奖励,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从不炫耀、从不声张。既得之,便以用之。 “六朝讲学札记……”他低语,“东宫少臣,正需拓识。” 他回眸吩咐道:“回去后,将经函送至竹林书屋,不署名,只言乃旧学士遗赠。” 随行内侍领命而去。 朱瀚独坐庙前,静思良久。直到一位老僧缓缓步来,垂手问道:“施主此来,可为所求?” 朱瀚看着眼前这位风霜之僧,轻声一叹:“我求——人心归正,道理长存。” 老僧低笑,合十:“那便是求不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