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49章 桑榆暮景俱往矣 二 (第1/2页)
安庆保卫战ānqìnɡbǎoèizhàn太平天国著名战役。中国清咸丰十年至十一年间,太平军为了阻击湘军东进、解救安庆之围所进行的重要作战。 一八五九年到一八六一年,清朝军队围攻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率军多次救援,进行了两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十年夏,正当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州、常州之际,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乘机自湖北大举东犯,连陷太湖、潜山之后,以太平军所必救的安庆为主要目标,命道员曾国荃率陆师万人会同提督杨载福水师4000人围城,并命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马步2万打援。 安庆自咸丰三年为太平军占领后,一直是拱卫天京的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 湘军进围安庆,直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十年秋,天京当局从江、浙战场调集大军,迫使湘军西撤未遂。 十一年春,天京当局从大江南北调集大军,直接进攻围困安庆之敌,但连遭挫败。 天京当局决定再从皖南调辅王杨辅清部增援。六月下旬,杨辅清部会合陈玉成部连日轮番攻扑湘军外壕,未破。 程学启献北门xue地攻城之计,并亲率部卒由炮眼杀入,攻陷北门外护城三垒,断绝了守城之军的陆路粮道。 八月初一,湘军用地雷轰坍安庆北城,水陆各军乘机突入城内,万余饥疲守军宁死不屈,或战殁,或投江,壮烈殉难。 安庆陷落,天京西线屏障遂失,全局震动。从此,太平军对清军转入防御阶段。 年夏,清军围攻安庆。洪秀全调陈玉成、李秀成西征武昌,以解安庆之围。 次年西征失败,陈玉成回救安庆,并派兵入城助守。太平军和清军各派援兵,双方层层交战。 9月因太平军城外援军失利,城内弹尽粮绝,安庆陷落,守城太平军一万余人全部战死。 安庆是一八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被太平军占领的。同年三月二十日,太平军攻克南京。 定为天京。从此,安庆就成为天京的西大门。清王朝于是派重兵围攻。 当时,清军的战略是:第一步攻武汉,第二步陷安庆,第三步夺大京。 由于安庆得失关系着天京安危,所以太平军决心保卫安庆。一八五九年冬,清王朝派湘军头子曾国藩坐镇指挥,分四路围攻安庆。 一八六零年五月,清军水师提督杨载福率水师猛攻安庆下游的重镇枞阳。 太平军叛将韦志俊挖开枞阳附近的罗德洲和下首的堤坝,引水进入后湖,使得清军得以水陆并进。 太平军守将连添福、万宗胜率师奋战,相继阵亡。六月二十日,枞阳沦陷,安庆危急。 英王陈玉成驰援安庆。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支柱,当时年仅二十三岁。 他十四岁加入太平军,参加过很多战斗,被天王洪秀全誉为 “一身是胆的好将领”。一八六零年十一月,陈玉成率军十万多人,自桐城南下,在垌城西南三十里的挂车河与清军李继宜部展开激战.杀得清军尸横遍野。 眼看胜利在望,不料叛徒韦志俊突然从直捣练潭,切断了太平军的粮道,太平军被迫撤回桐城。 第一次救援安庆失败了。这时,太平天国的重要领导人对安庆的形势进行了分析。 天王洪秀全决定;英王陈玉成率长江北岸各路太平军,经太湖、英山、霍山等地进军湖北;忠王李秀成率长江南岸各路太平军,经江西沿江直上而入湖北。 两路大军成钳形前进,直捣清军老巢——武汉。一八六零年秋冬之间,忠王李秀成率南路大军从太平县出发,经繁昌、石台而入黟县,离曾国藩设于祁门的指挥部只有六十里路。 曾国藩惊恐万状,写了一封遗书,准备兵败自刎。可惜。李秀成没有乘胜直捣祁门,也没有按预定的路线向湖北进军,却擅自挥师浙江,转向江西去了,结果失去了良好战机。 1861一八六一年三月,英王陈玉成率北路太平军从桐城出发,所向披靡,仅用了十二天时间,就连下英山,霍山,进入湖北,十八日攻克黄州。 当太平军接近武昌对,城内清军慌作一团,主管粮台的阎敬铭急的欲上吊自杀。 驻守安撤太湖的湘军将领胡林翼,在湘军中素有 “萧何”之称,也心急如火,料定武昌必失。这时,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打着 “保障外商贸易”的幌子,使用外交和武力两手进行干涉阻挠太平军前进,使清军取得了喘息机会,不久又加紧了对安庆的围攻。 一八六一年六月八日,清军趁陈玉成到天京请求救兵,不在军中的机会,集结重兵向太平军阵地赤冈岭发动进攻。 战斗一直打了二十天,太平军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守将李四福、贾仁贵、朱孔堂和三千多战士壮烈牺牲,主将刘琳率七百战士突围,因河水暴涨,湖水泛滥,陷于绝境,全部被俘。 紧接着,清军又向菱湖北岸的太平军进攻,八千将士怀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拚死决战,也大部壮烈殉国。 清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