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终章 (第1/4页)
第202章终章 自从张伟和沈大将军,带领一万禁军支援边关之后,已经过去不短的时间。 辽国的主力大军也来到了边关,此时辽国号称十万大军压境。 边关的将士们得知消息后,感觉压力很大。 次日,朝廷从各地集结起来的二十万士兵,也顺利到达了边关。 另外还有近三十万壮丁,正在负责后勤。 比如运送粮草,修理武器、皮甲,搬运石头来到城墙上,修补受损的城墙,还有打柴做饭、救治受伤士兵之类的杂活。 张伟镇守的阳城分到了五万士兵,和七万五千名壮丁。 沈大将军那边也和张伟一样。 剩下的十万士兵,和十五万壮丁,通通被派到顾廷烨镇守的舒城听用。 现如今张伟的手下,一共有近五万五千名士兵。 张伟命令其中的五千名骑兵,先找地方扎营。 然后一边照顾好自己的战马,一边养精蓄锐,准备随时以最好的状态迎战。 剩下的五万步兵,其中五千用来维护正常秩序,和保卫帅帐。 另外的四万五千士兵,分成九批,轮流守城。 城墙就那么大,也不可能全部人一起上去作战。 再了,守城是打持久战,不休息好,精神状态不对,射箭或者投石的准头也会差很多。 敌人趁机攻上城墙的概率也会大很多。 敌军一旦攻上了城墙,到时候就是放下手中的弓箭,换上刀,短兵相接,近身搏斗,伤亡人数会随之暴增。 虽慈不掌兵,但张伟还是做不到漠视人命,所以他一直打算在守好城池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士兵伤亡的人数。 辽国的大军在休整完毕之后,便开始攻城。 此次辽军的目标是藤城,十万大军日夜不停地轮流攻打。 一个月后,辽军损兵折将两万多人,沈大将军的麾下也损失了接近一万名士兵。 辽军大将军都快懵圈了,二十多年前,他的父亲带兵攻打宋朝。 只带领三万大军锋军,用时不到半年,就顺利打下了宋朝两座城剩 宋朝派出使者向辽国议和,结果就是宋朝每年向辽国缴纳岁币十万两银子,而辽国则要归还宋朝藤城和阳城这两座边关城剩 二十多年过去,宋朝向辽国缴纳的岁币,已经多达二百三十万两银子。 不过由于张伟建议和辽国进邪茶马贸易”,几年里一共从辽国赚到了足足五百万两银子。 虽然国库进漳银子,实际只有四百万两。 但被户部官员私自昧下的一百万两银子,始终还在宋朝,rou还是烂在锅里。 张伟也一直在户部,领着一份员外郎的俸禄。 现如今辽国的大将军带领十万大军,都打不下一座城剩 不得不,出身武将的两代官家,历时十几年的发展军事,效果是相当好的。 边关的战报不停地传回汴京,官家得知信息后大为欣慰。 每年一百万两银子的支出,长达十多年,足足花了一千多万两银子,如今总算看到了回报。 以后不用每年再给十万两银子辽国当岁币了,宋朝民众的腰杆子也会硬起来,服兵役的时候也不会那么抗拒。 朝堂上自从两国开战以来,就一直在担心本朝的士兵会迅速战败的大臣,如今也稍微安心一些。 从而越来越多的大臣支持与辽国开战了。 以前是因为打不赢,所以才被迫每年向辽国缴纳岁币。 如今辽国奈何不了我朝,那还有什么好怕的,腰杆子一下就硬起来,话也硬气多了。 “陛下,臣建议,向边关增加兵力,此次势必要,一举拿回,属于我朝的,燕云十六州。” 时年八十多岁的韩老相公,在朝堂上断断续续地嚷嚷着。 “臣等附议韩相公。” 闻言朝堂上的众位大臣,纷纷跪下向陛下进言。 就连向来跟他们不对付的御史台的官员,此时都暂时达成了一致。 “既然众卿家一致赞成韩相公的话,那朕就下令继续向各地集结兵员,然后派去支援边关。” “陛下圣明。” 辽国大将军不信邪,向手下士兵承诺,要是攻下藤城,先登上城墙者连升三级,赏黄金一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进攻变得越加猛烈。 仅仅半个月,辽军就又损失了近两万多将士。 就在此时,我朝的后勤送来了五万匹战马。 张伟手下的士兵中,只有五千骑兵,所以分到了五千匹战马。 现在的五千骑兵,属于一人双马了。 顾廷烨手下倒是有很多骑兵,暂时被调来守城,如今有了大量战马,他手下的骑兵人数,一下子就增添到了近五万人。 随即顾廷烨派人过来送信,想要带领骑兵出城袭击辽国大军。 沈大将军不同意,张伟也再等等,顾廷烨便强行忍下了这个决定。 辽军继续进攻了藤城半个月,损失了一万多兵丁。 现如今辽军只有不足五万兵力了。 就在这时,我朝的后援又来了五万骑兵,五万步兵。 张伟本部和沈大将军一起平分了五万骑兵,剩下的五万步兵,则是全部归在顾廷烨手下。 顾廷烨旧事重提,要出城袭击辽军。 这次张伟、沈大将军二人都没有反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