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自成兵败,清军入关 (第1/2页)
自成兵败,清军入关 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就是其中一支,于是就这样开始他的农民起义生涯。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而后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一些的歌谣,但是后来因"均田免粮"纲领属于平均主义的空想,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山东诸城县令到任之后,即以劫富济贫之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还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李自成初下洛阳,没收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积的粮食和大量金钱,以其中一部分赈济贫民。以后每攻占一个城镇,常采取类似措施。占领西安后,继续以"劫富济贫"相号召。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针对地方为考中的举人进士树建牌坊,下"毁坊之令"。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这种政策自崇祯十四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起义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十六年九月,起义军与明孙传庭兵战于河南郏县,深沟高垒以疲明军,并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际,遣轻骑出汝州(今河南临汝)断截明军粮道,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四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传庭奔潼关。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一路经淅川下商州(今陕西商县)入陕南;自成则亲率大军趋潼关。十月,陷潼关,明军溃败,传庭战死。十七年正月,起义军攻克西安,乘胜取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折叠1644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先下(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今景山)。明朝灭亡。从此,明朝已经开始无法复国。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由于起义军领袖胜利后褫夺陈圆圆,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终于投向清军,李自成在北京得到吴三桂降清的消息后,即派明降将唐通率二万骑兵出一片石(今河北山海关北),绕道关外以切断吴三桂退路,并亲率二十万大军于四月十三日北上讨伐吴三桂。清军在接到吴三桂飞书告急后,连夜疾驰,二十一日,清军败唐通部于一片石,随即进入山海关。次日,清军、吴军与大顺军在山海关前对垒,清军统帅多尔衮先命吴三桂军与大顺军交战。两军酣战至中午,正当吴军被农民军包围难以支撑之时,隐伏于阵后的清军精骑突然从吴军右翼全部出击,猛攻大顺军左侧,农民军顿时阵势大乱,一朝溃散,向北京撤退。清军紧紧跟随,在永平(今河北卢龙)再败李自成。 清军在多年的潜伏与训练之后,在大明王朝后期腐朽没落的笼罩下,在王公贵族贪污享乐的原因下,在朝堂的毫无作为的情况下,在皇帝的懦弱无能下,在苛捐杂税的徭役负重下,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难以维持。百姓生在水深火热的日子中,生不如死的感觉,最底层的农民是最也能体会的。于是,反是死,不反也是死。当人被逼迫到一种地地步时,生死早已抛诸脑后,早已不再以生死了。只有自己做主,才能有生的希望,才能有活下去的机会。于是,早饭就是一种活下去的机会,只要有一丝机会,就绝不会在放弃。哪怕机会很渺茫,也值得去试一试。因为,结局是没有人能想到的,是没有人能够预料的,是没有人能完全知道事物发展繁方向。是的,事物发展是有规律,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总会有谁了料想不到的时候。于是,造反就自然而然成了,毕竟,这是全民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