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01章 小说威力 (第2/2页)
佛陀说道:“痴人!苦得尼乾并非阿罗汉,他一点也不能了悟阿罗汉道。” 善星竟不服气地说:“到底是何因何缘,你这位阿罗汉却对于另一位阿罗汉心生嫉妒” 佛陀只好斥责他说:“痴人!我对于阿罗汉不生嫉妒,是你自己心生邪恶的知见而胡思乱想罢了。你如果说苦得是阿罗汉的话,在七日之后,他将罹患宿食的毛病,因腹痛而致死,死后将投生于饿鬼道之中;而且他的同修会将他的尸首弃置于寒林之中。” 这时,善星比丘就立即前往苦得尼乾子裸形外道的处所,告诉他说:“长者!你知不知道沙门瞿昙现在预记你在七日之后,会罹患宿食的疾病并腹痛而死,在死后会投生于饿鬼道中;而同修也会将你的尸首放在寒林之中。长老!你好好地仔细思维,准备各种方法,这次一定要让瞿昙佛陀堕于妄语之中。” 苦得听到这段话之后,就开始断食。从第一日断食至第六日,到了第七天后,心想应该已经没有问题了,于是便开始吃黑蜜,吃了黑蜜之后,又饮用冷水,当饮用冷水已,结果突然因为腹痛而命终;死后同修们就将他的遗体放置于寒林之中,而苦得立即现生饿鬼之形立正尸身之旁。 善星比丘听到这件事后,马上赶到寒林中,正看见苦得投生为饿鬼的身形,并在其尸体旁边蹲着。善星于是就问他说:“大德你已经死了吗” 苦得回答说:“是的,我已经死了。” “你怎么死的” “因为腹痛致死。” “是谁将你的尸首抬出的” “同修们。” “放置在何处”这时苦得十分生气地回答说:“痴人!难道现在你看不出这里正是寒林吗” 善星比丘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噢!但不知你现在投生为哪一道众生” “我现在投生为饿鬼身了。善星!我劝告你,应当仔细听从如来的善语、真语、适时之语、有意义之语与法语。善星!如来口所出的如实之语,你在当时为何不信呢如果有众生不信如来的真实之语,去致力行善修持,而愚痴的妄作恶事,将来也会像我一样受到三恶道身形的果报啊!” 这时,善星就回到佛陀之处,为了摭掩事实,他就向佛陀说:“世尊!苦得尼乾命终之后,出生在三十三天帝释天上。” 佛陀说:“你这愚痴的人为何还不悔改呢证得阿罗汉的人不再受生,也没有中阴身了,你怎么会说苦得生于三十三天上呢” 善星比丘只好说出实话:“世尊!正如你所言,苦得尼乾事实上并没有生于三十三天上,现在正受饿鬼之身的果报。” 佛陀说道:“你这个痴人!诸佛如来是诚言无二的,如果说如来的话有反覆,是绝无是处的。” 善星就说:“如来你当时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我当时却还是不相信。”佛陀时常为善星比丘说真实的法要,而他却还是绝无信受之心。 善星比丘虽然读诵了三藏十二部经,并证得了四禅的境界,但是他却不能真实了解佛法中一偈、一句乃至一字的真义。他后来又亲近了种种的恶友,又退失了四禅的定境。当退失了四禅之后,又生起邪恶的知见,到处毁谤佛陀说:“无佛,无法,也没有涅盘!沙门瞿昙只是善知相法,所以能够得知他人的心念,并没有真实的修证。” 佛陀还是慈悲地告诉善星说:“我所说的法,是初、中、后皆完善的,法语十分地巧妙,而字义也真正精确;所说的法之中无有杂染,具足成就清净的梵行。”善星比丘却反驳道:“如来虽然为我说法,但我还是真实地认为无因无果。” 善星比丘出事之后,阿难接替善星比丘,为佛侍者。这时,阿难尊者就向佛陀请求道:“佛陀啊!我很欣喜能够做您的侍者,但是如果要我作为您的侍者,我有三个愿望请求佛陀应允: 第一,佛陀您所有的一切饮食,与一切的袈裟衣物,都由我来负责照料。佛陀的衣食请他人不要烦心。 第二,希望我能向佛陀请法。如果经由我请法,恳请佛陀宣讲何种经典,希望佛陀能够慈悲地应允。 第三,在过去我还未出家之前,佛陀所宣讲的一切经典,我希望都能够再次听闻;而且如果我不在的时候,希望佛陀尽量不要随意宣讲经典,如果有所宣讲,也恳请一定向我又述。 这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与我慢的缘故,因为我作为佛陀的侍者,希望能够完全了悟佛陀所宣讲的任何经典,也免除一些无谓的法诤,这样子才是一个侍者所应该具足的条件啊!” 佛陀听了之后,就一一默然应允。这时,如同满月般的清净佛颜,也示现欢喜微笑地接连说道:“善哉,阿难陀!善哉,阿难陀!善哉,阿难陀!” 佛陀就这样连称三声“善哉”,应允阿难的要求。阿难也就成为佛陀的侍者,一直承侍佛陀二十余年。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记忆超群,过目不忘,世尊涅槃之后,阿难把听闻的所有经典都念诵出来。现在有些家伙说佛经只有十分之一是佛陀说的,那是谤法,是要下阿鼻地狱的。 当时阿难尊者也只是听佛讲法,没有实修,后来误入yin室,险遭魔难。阿难为佛之宠弟,而侍娇怜,虽有多闻,却不能折伏婆毗罗邪咒。可见常驻真心,不于多闻而得,三昧正定,不从多闻而来。正如阿难所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侍佛威神,常自思维,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阿难现身说法,说明了真修实证的重要性。佛陀多次批评阿难:“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